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

吃的窘困

癌症病人治療期間飲食的困境

三不一沒有:不想吃、不好吃、不能吃、沒有三餐的問題

/ 鄭春鴻  

最近和本院的營養照顧小組同仁有了一次的較深入的意見交流。我說,很多病人從第一天開始做癌症治療,就開始和「吃」打仗;對癌症家屬而言,除了精神支持之外,唯一想到可以幫助病人的就只有「弄一點什麼他愛吃的東西給他吃」,但是偏偏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就像懷孕的女人,基本上成天惡心,沒吐就已經表現良好了,偶爾想吃什麼,家人千方百計弄來了,端到面前,又不想吃了。根據我的分析,治療中癌症病人的所謂「吃的窘困」,其光景大約如下:

進食前:

l  到了該吃的時候,沒有去吃的念頭;

l  到了該吃的時候,有吃的念頭,但沒有行動力;

l  到了該吃的時候,如果有人吆喝去吃,會跟著去;

l  到了該吃的時候,即使有人吆喝去吃,也不動如山,不會跟著去;

l  到了該吃的時候,要有特定的人吆喝去吃,才會跟著去。

l  到了該吃的時候,不但自己不會主動去吃,任誰來吆喝都不會跟著去吃。

進食中:

l  食物當前,要對味口,才吃;

l  食物當前,要對顏色,才吃;

l  食物當前,要對人陪,才吃;

l  食物當前,要對搭配,才吃。

進食後:

l  食物吃進去,只是對人做交待,做「餵飼自己的動作」而已;

l  食物吃進去,可以感受某一兩種味道;

l  食物吃進去,所有的味道都可以感受得到,但沒有享受感;

l  食物吃進去,所有的味道都可以感受得到,但只對某一兩種味道有享受感;

l  食物吃進去,有完整的享受感。

怪怪!癌症病人「吃的學問」可真大,仔細一分析,居然有十五個層次。是不是真的呢?沒得癌症,沒被化療、放療過的人,當然不容易理解;不過,懷孕過的女人就對癌症病人比較有體貼心,因為在吃的「龜毛」上,據說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。

癌症病人的「不想吃」,多少是因為覺得什麼都「不好吃」。其實,是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好吃呢?多半的原因是化療傷害了口腔腸胃黏膜,味覺全都走了調的緣故,所以吃起來什麼都不好吃。由此可知,本院由營養師擔綱的B2餐廳,要面對這麼多口味本來不同,味覺多半走調的癌症病人,要多麼用心。

一次,我曾訪問過某大法師。他告訴我,他被安養院伙食團鬧得精神不寧,原因是一群老人,大江南北、吳越閩台,口味南轅北轍,天天吵架。煮飯給人吃,本來就是件難事,這些老人,都還是健康之人,本院的營養小組,以及癌症病人的家屬所遇到挫折可以想見。

除了覺得什麼都「不好吃」之外,無論來自醫學,或是來自民俗,癌症病人總有不少被認為「不能吃」的,忌口的東西、烹調的方法。為了要閃開這些禁忌,為癌症病人備膳的人就又多了許多限制。

這麼說,要怎樣讓癌症病人吃得下、吃得多、吃得開心呢?日本某連鎖餐廳被訪問其成功的秘訣時只說了三句話:「冷的要很冷、冰的要很冰、熱的要很熱」,我的意思不是要癌症病人極冷極熱或忽冷忽熱,而是從這三句話,我們可以體會到「吃的時機」的重要,另外我再加上「吃的氣氛」也滿重要。癌症病人「沒有三餐的問題」,因為他們吃東西是看心情的,不是看時鐘的。這一點也要大家多包含,如果有個像「港式飲茶」的推車,隨時穿梭在癌症病人的身旁,這才是夢幻服務。

沒有病人意見的衛教,永遠只是隔霧看花,想當然耳的衛教。文教部決定「以病人為師」,請教本院的病人在治療中是怎麼吃的?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有自己「吃得下」的「偏方」我們甚至鼓勵營養門診開到文教的攝影棚來,或文教部出外景到本院的餐廳廚房,由病人現身說法,現場示範煮菜。如果您願意告訴大家,您是怎麼「吃過來」、「活過來」的,請與大家分享,可能幫上一群同病之苦的人。